我們都愛喝茶,考考網路新富對台灣---茶葉發展史的認知

---台灣---茶葉發展史---

12 

台灣近二百年來,茶樹栽培及茶葉製造之發展,是由先民由福建省帶來之閩茶品種,早期製茶技術亦由福建製茶師父來台傳授,因此台灣產製包種茶、烏龍茶之技術乃源自福建省。

清廷鑑於茶為台灣重要經濟作物,乃鼓勵茶之生產。當時台灣北部為一片未開墾處女之地,播植茶樹發育異常良好,品質亦佳。由此沿淡水河上游及其支流大嵙崁、新店、基隆三溪之丘陵地帶廣植茶樹,而農民多以製茶為副業。

清嘉慶年間(1796~1820年),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種,種植於節魚坑(今台北縣瑞芳地區),相傳為台灣北部植茶之始。

清咸豐乙卯年(1855年),林鳳池氏自福建引入青心烏龍種茶苗,種植於凍頂山,相傳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。

台茶發展之初,製茶種類只有台灣獨特之烏龍茶而已,至 1873年烏龍茶滯銷,茶商將茶葉運往對岸福州改製出售,後來於光緒七年(1881年),有吳福老者,來自福建之同安,在台北開設「源隆號」茶廠,經營製造包種茶,為台灣開導精製包種茶之先河。

日治時期台茶主要發展為(一)擴大茶園栽培面積,最盛時期達四萬六千餘公頃。(二)推廣優良地方品種,包括青心烏龍、青心大冇(胖)、大葉烏龍、硬枝紅心等四大名種。(三)成立茶業試驗研究機構,並積極推展紅茶之產製。(四)建立茶葉外銷檢驗制度。

1964年至1967年間,政府除了輔導茶園更新機械及採摘技術以外,同時也研究碎型紅茶的製造技術,建立台灣碎型紅茶的國際市場,同時輔導東部花蓮及台東紅茶的開闢。

1968年台灣省政府為了精簡機構,劃一事權,合併有關茶業技術研究單位,成立了台灣省茶業改良場。

1973年全台粗製茶生產量達二萬八千餘公噸,外銷達二萬三千餘公噸,其中綠茶佔百分之七十八,創台灣有史以來產銷最高記錄。

1024x768_122ced0114f  


根據歷史書籍記載,早在300 餘年前在台灣便發現有茶樹生長,這些茶樹大都是野生茶樹;然而台灣真正發展茶樹栽培管理及茶葉製造,是在 200餘年前先人從福建武夷山引進茶種及種植在台灣北部開始;台灣的地理、氣候及環境非常適合茶樹生長,是世界有名的茶葉產區,所產製的茶葉包括綠茶、包 種茶、烏龍茶及紅茶等,其中尤以包種茶及烏龍茶更是馳名世界。

台灣傳統的茶葉生產主要製造紅茶、綠茶供給外銷為主,外銷量佔總產量的 75%~85%。但近二十年來已急速地轉成製造包種烏龍茶供應內需,外銷量減少到佔 總產量的15%~20%左右,外銷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台灣工業化迅速使人工之成本提高,導致紅茶與綠茶的生產成本過高,而無法與國際 上相同產品競爭。相對的,由於國人每人每年平均飲茶量,由1980年的0.344公斤激增到1995 年的1.210公斤,使得內銷市場所需的高級部份發酵茶,尤其是包種茶與烏龍茶增長迅速。

這種改變導致原本生產外銷茶之北部茶區茶園面積大量減少,而生產內銷高級包種烏龍茶的中南部茶區面積逐漸增加。

由於早期的茶大部份為外銷之紅茶及綠茶,烏龍茶、包種茶的產量都非常少,由於出口銳減,近20年方轉內銷高級茶之栽種及製造,是故20年以上的老茶真的稀有,尤其是烏龍茶,其中軟枝烏龍茶更少,品質超好,青心烏龍次之,青柑,黃柑種就遠不如軟枝烏龍。


台灣/姥姥不老茶網址 http://www.kisstea.idv.tw

喝茶趣 ~ 年輕時用嘴巴喝茶,年老時用身體喝茶



如果 網路新富不想收到喝茶趣的信,可按下方『unsubscribe』就會停止寄送

如果資料要變更請按下方『change your contact details』



Powered by:GetResponse
Viva, No.53, Dongsheng Rd Beitou Dist, Taipei, Beitou 11247, Taiwan
You may unsubscribe or change your contact details at any time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4azolryuj1c807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